摆脱生产力成瘾,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,我的5个真实案例分享

摆脱生产力成瘾,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,我的5个真实案例分享

我们会追求生产力提升,希望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。 但有时候,我们却陷入了不断地寻求完美工具和更新更有效的工作方法,以为这就是提高效率的迷思。 这导致我们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工具与技巧上,却忽略了最核心的问题:真正的效率不仅仅来自于如何使用工具与方法论,更来自于我们是否完成有价值的成果、是否解决工作上的问题。 今天这篇文章,让我们回归自己真正的生产力需求,找到一个更平衡的做法,不再为了追求效率而筋疲力尽。
我会举出五个我自己也实际经历过的案例,分享一路走过来后,一些破解的步骤或心态。 提供给想追求时间管理、知识管理更高生产力,却又惊觉到自己可能身陷其中的朋友参考。

1.摆脱生产力工具功能迷恋:

你是否曾经有这样的感觉:在尝试各种生产力工具后,发现自己花费更多时间管理这些工具,而不是完成实际的工作。 对于工具的各种功能和可能性过分着迷,而不是关注它们如何服务于目标,结果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和设置,却忽略了实际的任务。
之前我也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:购买了一台新的扫地拖地机器人,它的功能丰富,配备了智能家电、AI 技术。 我发现研究这些设定和自定义功能非常好玩,当机器人画出家中地图后,我还可以设定各种清扫和预约模式,我开始有种「如果不善用这些功能的话」,好像对不起这台扫拖机器人的感觉。

因此,我花了不少时间来设定每天的清扫计划,比如什么时候扫地、什么时候拖地、哪个房间该在什么时候打扫。 刚开始总觉得自己设计的模式应该还有什么可以更好的地方,我就会一直重新调整家里的地图或清扫模式。 甚至有一晚,我还梦到了扫地机器人的地图突然乱了,自己在梦中想办法解决问题(是不是很无言? )。

后来我自己想想,这其实挺好笑的。 毕竟,它只是一台扫地拖地机器人,最简单的自动清扫模式已经能完成工作,解决 90% 的问题。 当然,如果我希望它能完美地清扫家中的每一个角落,可能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研究。 但真的有必要在打扫这件事上花这么多心思吗? 想到自己那时候竟然为此感到焦虑,真的挺可笑的。 但这其实就是一种生产力焦虑。

摆脱生产力成瘾,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,我的5个真实案例分享

有一种工具、有一种方法、有一种他人推荐的目标在那边,我感觉如果不能穷尽他的所有技巧,自己的生产力就无法提升,但是当我开始投注在这些功能、技巧的追求上时,却又开始产生另外一种研究焦虑,并且最终发现自己在「追求生产力」本身花掉太多时间,结果真正要完成的事情依然还是没时间。

要摆脱这种生产力焦虑,对我来说最有效的两个步骤是:

  • 回归完成事情与成果,而非完成计划设置:
    • 扫地拖地机器人的目的是完成家里清扫,而不是我自己完成一个完美的清扫计划。
  • 一边做一边修改,而非一开始做好完美设定:
    • 也不是不能追求更好的生产力设定,但与其我先花时间找出扫地机器人的完美设定,不如让他先工作,每一次遇到问题做一点点调整,慢慢的,自然就找到更适合家里的清扫设定。

这两个步骤,或许就能破解掉许多生产力成瘾的难题。

2.克服生产力工具选择困难症:

市场上生产力工具过度饱和,难以选择最好的工具,最后花太多时间在追逐、替换、研究(玩)新工具,以为它们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。 但最后发现研究工具时很开心,实际做事时还是充满困难。

在最近的时间管理课程中,学员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:目前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生产力工具,她常常在这些工具之间换来换去,却总是找不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,该怎么办才好?

我们经常对新工具和它的新功能抱有期待,觉得它们看起来很厉害,好像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目前的生产力问题。 但实际上,真正的问题往往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工作方法。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只是一味追求新工具的新功能,我们可能会在初期因为工具的新鲜感,以及工具中的内容尚未变得复杂,而感到效率短暂提升,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生产力提升。

当我们开始把复杂的项目和繁琐的数据放入生产力工具中,我们可能又会再次发现,许多项目上的问题,该工具似乎还无法完全解决。 这时,我们可能会疑惑,是不是应该再寻找一个拥有新功能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? 或者,当工作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时,操作这个工具的流程也变得繁琐,导致我们难以持续并最终放弃,那是不是该换一个更方便的新工具?

摆脱生产力成瘾,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,我的5个真实案例分享

然而,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我们选择了哪一个生产力工具,而是我们是否为自己建立了一个适合的工作流程,以及我们是否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。

最好的方法是从我们手边的一个工具开始,任何工具都可以用来写待办清单,记录笔记。 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思考,自己真正需要的工作管理流程是什么,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,以及如何实际推进任务、资料整理或知识学习:

  • 用手边正在用的工具,先去解决手边工作上的问题。
  • 执行过程中,思考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? 需要什么工作流程?
  • 用手边的工具,去调整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。
  • 掌握自己需要的工作流程,就算要换工具,也自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工具。
    • 甚至会发现大多数工具都可以调整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。
    • 更关键的是,你会发现手边工具已经可以提升自己的生产力。

当我们逐步掌握自己的核心流程后,我们就能够明白应该寻找哪种工具更适合自己。 或者,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会发现任何工具其实都适合,因为我们都可以在任何工具上实现自己的生产力流程。

关键在于,我们往往没有先解决工作上的核心问题,没有建立自己的工作流程习惯,就想依靠工具来解决问题,这往往会适得其反。

3. 放下过度最佳化整理系统的迷思:

关注细节没有错,想要建立完美的系统也是很好的出发点,但也容易误以为对自己的工具、整理系统进行优化就等于提高生产力,于是经常调整工作环境或工作系统,但这些改动对成果的提升可能微乎其微。
我曾经有一个习惯,就是在早年研究各种工具时,对于各种所谓的清理工具、系统优化工具感到非常着迷。 那时,我经常认为使用这些工具之后,电脑的速度似乎会快一些。 但实际上,大多数时候这种速度的提升是难以感知的,更不用说它们对实际工作效率的提升到底有多大。

反而有时候,我会花很多时间去调整电脑设定,清理电脑或手机系统,而这些步骤本身所耗费的时间是最多的。 最终,即便系统有些许提速,这点时间的提升也无法弥补我在清理和整理上花费的时间。 而且,那时候我还常常遭遇一些灾难,比如过度使用这些系统清理或优化工具,最后反而搞坏了系统,导致需要重新安装电脑或重新调整设定。

这时候,拿出前面的两个步骤也是有效的:

  • 先完成事情与成果,而非完成整理:
    • 整理不一定代表推进任务,先执行工作本身,比做周边的整理更省时间。
  • 一边做一边整理,而非先打造系统:
    • 但也不是不要整理,我们可以边做边整理,只做任务本身需要的整理,累积这些整理,帮助我们逐步打造出系统。
摆脱生产力成瘾,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,我的5个真实案例分享

我之前分享过的文章中提到(延伸阅读: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执行力、长持久性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? ),很多学员对我完成的项目任务笔记结果感到印象深刻。 有些人认为我整理得很完整,有些人则觉得整理得很整齐漂亮。 但他们通常会担心,这样的整理似乎需要花很多时间,或者他们也希望一开始就能建立起这样的整理系统。
我常常告诉他们,其实我不认为自己有额外花费整理的时间,甚至我也不会刻意安排时间去整理,比如不会去设定要每天晚上或每个周末整理一次笔记或系统(因为做不到)。

那么,如果不花额外时间整理,我又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系统呢? 关键在于,当我推进任务时,我会同时打开我的时间管理和笔记工具,「随手记录」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想法或细节,并直接记在任务页面上。 这样一来,在工作的同时,其实我就在同步整理自己的系统。

此外,我对系统也有一个简化的要求,我不认为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分类整理或建立架构。 只要能够轻松搜寻到所需内容,就已经足够。 我也不会刻意让我的系统看起来很漂亮,只要能找到我的项目任务笔记,并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,我就认为工作系统已经完成了。

因此,我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最佳化系统,但在这个过程中,我其实在逐步建立一个稳固、易于查找、知道如何执行的流程。

你不必完全模仿我的工作方法,但我们都可以放下过度最佳化整理的迷思,专注于完成事情,边做边整理,逐步打造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系统。

4.转换不切实际的生产力要求:

有时候我们误认为有了完美的计划和工具,就能完成事情,所以就不断尝试与替换新的计划或方法,但却很少坚持到最后的完成。
追求一种自律、专注、并且充满效率的生产力流程无疑是许多人的理想目标。 然而,有时我们对拥有一套完美时间表和计划表抱有过高的期望,反而可能成为生产力的障碍。 在这种过程中,我们可能变得更容易放弃与拖延。 此外,这样的过程还会累积更多的压力和焦虑。

在我的时间管理课程中,经常有人问我类似的问题:「如果我已经排好了时间表和计划表,但某一天因为身体状况或心理低潮而无法按计画执行,该怎么办呢?」 我给出的回答很简单:有时我们可以选择放过自己。 如果我们的身心需要休息,不妨给自己放一天假,找到一种明确的方式来转换心情,然后再重新投入工作。 因为时间表和计划表都是可以微调的,牺牲半天或一天的时间我们还是有机会补回来。 但如果我们只是坚持原计划而又无法有效地推进,同时又没有得到充分休息,那么就真的得不偿失了。

这种现象在养成习惯或年度目标时也很常见,我们可能制定了一个完美计划,但发现自己无法坚持,或是缺乏足够时间,或是在执行时无法达到计划的完美程度,这种情况下,我们往往会选择放弃,然后尝试制定一个更完美的计划。 结果,最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追求完美的计划上,而不是实际推进目标的达成

摆脱生产力成瘾,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,我的5个真实案例分享

那要怎么办呢? 修正与覆盘或许是更好的做法:

  • 确实可以先有个计划,就像实验前先有一个假说。
  • 做不到时很正常,找出新的问题点,采取一个解决问题的新行动。
  • 持续行动,解决新问题(而不是重新做计划)。
  • 那么目标就在推进的流程中。

确实存在许多出色的知识管理方法,许多人分享了各种优秀的习惯养成和目标设定方法,就像我分享的「防弹笔记法」工作系统也是其中之一。 但在学习或参考这些系统时,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,如果仅仅是照抄一套完美的系统,我们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时间,大部分时间可能会花在重建系统上。 在执行过程中,还会因为各种压力和挫折,最终无法持续执行。
这种时候,我常会建议不需要完全改变自己原有的工作计划、流程或系统。 如果很想尝试一个新方法或目标,可以先从一个小任务开始实验这个新方法对自己是否真正有效。 这个过程会是一次轻松的尝试和实验,同时也可能发现某些不适合自己或是难以执行的环节。 这反而是个机会,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。 最终,我们不仅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小任务,也从这些调整中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做法。
接着,我们可以在第二、第三个任务中继续实验和调整。 这样一来,我们建立的可能不是完全一样的防弹笔记系统或卡片盒笔记法,但却在实验和修正中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。

回顾整个过程,我们会发现是在逐步推进事情的同时进行修正,而不是死板地套用一个完美的计划或系统,最终因难以实行而停滞不前。

5.降低信息焦虑与建构知识系统的疲劳:

将收集与阅读信息当作效率的象征,误以为一天中每分每秒都在忙碌着学习,或是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就是高效率的表现,但最后回头看,实际成就却很少。
在追求提升生产力的过程中,我们经常关注各种工具,学习许多方法,并且不想错过任何有关生产力的信息。 这本身无可厚非,但我们也要意识到,追求生产力的真正目的,其实是要回归到我们的工作、生活、人生中想要完成的那些成果,或者能够享受到那个完成的过程

换句话说,如果没有完成或输出,那么所有的生产力技巧都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。 相反地,如果我们有效地完成了对自己、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情,即使过程中不那么高效率,或是没有建立完整知识系统,其实仔细想想,那根本无伤大雅。

这时候,另一种生产力成瘾容易造成的迷思,就是在知识、信息的追求与学习上,过度花费了太多的时间,但却没有有效的输出和完成。 我当然不是说,建立个人的生产力知识系统不重要,也不是说资料管理不重要。 比如说,你要做一个研究计划,要写一份论文,可能需要建立一个更有效率、更严谨的知识管理系统。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,我们最终是要写出我们的研究报告,是要完成一篇有价值的论文。 后者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优先关注的事情。
这时候,我会提醒自己下面几个步骤:

  • 今天能够获得一个可以跟自己项目、任务链接的新知识,就是很棒的收获。
  • 把一则信息拆解成自己目标可用的行动,比整理数十则新信息更重要。
  • 减少(或不要)关注无法连结重要目标的次要信息。

也不是说什么信息更有价值或更没价值,而是对每个人来说的定义都不一样。 所以无论我们想要提升生产力,或是想要建构个人知识系统,都先询问自己想要「输出(完成)」什么,以「输出(完成)」为优先步骤,这时候往往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舒缓,降低在信息与知识上的生产力焦虑。 

在追求生产力的道路上,我们需要学会放慢脚步,重新审视自己与工具之间的关系。 生产力工具的目的应该是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,而不是成为我们的负担。 真正的效率不在于追求完美无瑕的计划或是不断更换最新的工具,而在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,让工作流程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
透过这篇文章,分享我自己重新思考生产力实践后的一些心得与想法,欢迎大家一起交流。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