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机SSD的顶级选择-Seagate FireCuda 520N

通常SSD的主流规格都是以PC专用的2280为主,但近年来因为Steam Deck与ROG Ally的发售,使得2230这个规格的硬盘也进入了百家争鸣的状态,虽然在重量上,比起Nintendo Switch来说真的重了不少,体积也庞大许多,但由于这两台在效能上都比起Switch来说都优异许多, 相同游戏在读取速度以及画面表现上都赢过Switch,也能够跑更多的3A大作,诸如艾尔登法环、荒野大镖客2、博德之门3等等的游戏,并且相对自由的系统也能够支持主机串流使用,使得在掌机上玩PS5以及XBX的游戏也不再只是梦想,因此也成为了游戏掌机的热门选择,而在这里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新购入的Seagate FireCuda 520N以及Steam Deck的硬盘安装过程,来展现一下Steam Deck在扩充部分上的优势。

首先是这次开箱的主题-Seagate FireCude 520N,一如Seagate的FireCuda的外包装,采用经典的火龙形象,效能以及容量的部分也都一目了然,并和其他FireCuda的系列商品一样,同样支持资料救援服务,而我这次则是购入了1TB的版本。

接下来看一下主角的本体,相较于传统的2280来说,2230相对体积小很多,看起来真的非常小巧可爱,能够在如此小的体积里面塞入1TB的文件,只能说很深刻的感受到科技的进步。

而在撕开贴纸后,就可以看到520N的主控,采用的是群联的PS5021-E21-48这款主控芯片,另外采用了单颗Micron ICCIG94AYA的B47R FortisFlash颗粒,在用料上维持FireCuda一贯的高水平。
接下来进入安装过程,虽然说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教程了,不过还是在这里做一个流程讲解,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的东西有:
1.Micro内存卡 or U盘
(如果是后者,会需要注意是否为Type C接口,如果不是的话则需要转接头或底座)
2.十字起子002
3.撬棒 or Picks(建议准备)
4.要更换的SSD
而一开始我们要先在官方网站下载还原映像档:Steam 客服 :: Steam Deck 复原指示说明
并利用Rufus或其他软件制作还原U盘,接着就可以正式进入拆卸过程。

先确定Steam Deck确实关机后,翻到背面,将后面的8颗螺丝拆开,需要注意的是,背面一共有四长四短的螺丝,分别位于红圈以及蓝圈位置,在安装时记得不要搞错。


成功拆卸以后,就可以利用Pick或撬棒将主机撬开,撬开以后,接下来要将主机左边的铁片拆卸掉,同样将红圈处的螺丝拆卸后,将银色贴纸移开还会有一个螺丝需要卸掉,之后就可以将铁片移开,就能够看到下方的SSD插槽了。


而在拔除SSD以前,记得先将Steam Deck的电源拔除,以免在安装时通电导致主机烧坏,接下来将旧的SSD拔除,并将新的SSD套上金属套后,插入插槽并锁回螺丝,就可以进行复原的动作。

接下来照着步骤安装回去后,就可以进行开机,利用按下 “-”以及Power键后,就可以选择开机磁盘,此时就可以选择开机磁盘,选择自己有安装映像档的来源即可。
开机后会进到桌面,接着选择Re-image Steam Deck,并按下Proceed,就会进入恢复c系统的过程,跑完以后就能够正常使用Steam Deck了,至于双系统的部分这里就不再赘述。

接下来看一下Steam的储存空间选项,就可以看到空间变成了1TB,接下来进入桌面模式跑一下效能测试,由于Linux版本并没有Crystaldiskmark的关系,所以这里用KDiskMark来替代进行测试:

经过了几次测试后,速度大约在3500mb/s上下,没办法到包装上的4800mb/s的原因,推测可能是因为考虑到散热所做的限制,毕竟目前Steam Deck在散热上确实跟一般PC以及家用主机没办法相比,不过这样的速度,以玩游戏来说也是绝对够用了。
以上就是这次Seagate 520N的开箱介绍与Steam Deck更换硬盘的分享,虽然说目前官方Steam Deck已经没有64GB的最高CP值购买选项,新版的OLED版也式从512GB起跳,与1TB的版本也仅差3000左右的金额,差异并不大,所以如果要更换SSD的话,就会建议直接直上2TB这个选项,毕竟现在的游戏容量越来越大, 加上如果有双系统需求的话,仅有1TB真的只能算是勉强可用而已。
而作为一款游戏掌机,虽然有ROG Ally这个强大的对手,但Steam Deck仍然算是CP值相当高的选择,毕竟Steam OS的UI真的是相当优秀,况且也能够通过安装双系统的方式,让其变成一台Windows与SteamOS兼具的掌机,也同时能够支持与PS5主机串流游戏功能, 以能够随时随地游玩各种3A大作来说真的是非常不错的选择,只希望下一代Steam Deck能够在电池效能及画质上能够有更大的突破,那么真的就完美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