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人背景虚化散景照片怎么拍 浅谈景深到底是什么
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的人像拍摄功能,都会强调背景虚化,甚至模拟高阶镜头的散景形状,例如vivo的旗舰机种就以模拟蔡司镜头的散景氛围最有名。 但智能手机上的人像模式背景虚化,都是以算法模拟出来的,也是模仿真实镜头的光学效果,那智能手机在不使用算法的状况下,可以拍出主体清晰背景模糊的美照吗? 接下来就从怎么拍出这样的照片开始聊起,同时也会浅谈什么是景深? 究竟背景模糊的原理是什么?

景深? 浅景深? 深景深? 背景虚化? 散景?
目录
我想大家对景深这个词应该多少都有听过,但不少朋友都会错误使用这个词,例如说:“ 你这张照片的景深超美 ”。 其实景深是度量用词,就像是身高、体重一样,我们应该不会用美来形容度量用词,就像是不会说出你的体重很美,而是使用你的体重很轻、身高很高。
那景深到底是什么? 我们直接用他的英文 Depth of Field 会稍微清楚一点,也就是照片中的清晰范围,或是对焦点前后画面清晰的距离。 如果这清晰范围很小,就会让对焦物体的前景与后景产生模糊的状况,这时候我们通常就会称为浅景深或小景深; 反之清晰范围很大,就会称为深景深或大景深。 而这些模糊的部分,我们就会称呼为散景,至于为什么叫散景,后面也会解释。
所以,如果想要有更专业的摄影用词,我们可以这样用。 要形容主体清晰、前景背景模糊的照片很美,我们可以说这张浅景深的照片很美; 而背景虚化也是个泛用词,因为在景深范围外,无论前景背景都会虚化,所以不要被这个词给误导,因为前景虚化也是非常常用的构图手法之一。 当然你要怎么讲都可以,但正确的用语会让表达更清楚。

智能手机也可以拍出自然散景
虽然说智能手机以人像与物体辨识的技术,让对焦主角外的范围产生虚化,但事实上模拟不是万能,通常也只有人像可以有着更准确的辨识,要让物体或是小花小草有着漂亮散景,用镜头本身的特性还是更自然更美丽。

那要怎么拍出自然的散景呢? 只要你离主角距离越近,让前景与背景的距离比例更大,就可以产生更显著的散景,如果离主角越远,散景就会变得较不显著。 所以使用微距镜头,就可以产生非常与前景背景较大的距离比例差异,虚化程度就会更显著。

另外你也可以尝试使用望远镜头拍摄小物,只要离最小对焦距离越近,散景就会越显著。 但无论使用微距或长镜头近距对焦要非常注意,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太近而让主体失焦,拍摄时要特别注意。

浅景深与深景深怎么决定?
决定景深范围程度的原因很多,例如镜头望远程度、离对焦物体的距离、光圈大小、甚至感光元件大小都会影响到景深范围,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光圈大小。
在聊光圈决定景深范围前,先粗略让大家了解什么是光圈。 其实光圈就是镜头前的开口大小,开口越大表是光圈越大,进光量也越大,反之进光量就越小。 那光圈越大就表示更容易拍摄出明亮的场景,这也就是为什么智能手机都非常强调大光圈的原因。 但智能手机大多是固定光圈,目前市面上仅剩小米 13 Ultra 有着 F1.9 与 F4.0 两段可变光圈的手机。 对了,光圈值越大表示光圈越小,也就是 F1.2 的光圈比 F4.0 要来得大。
当光圈越大时,景深就会越浅,当光圈小时,景深范围就随之变大,至于为什么稍后会提到。 底下这几张图就可以让大家知道光圈变化与景深范围的关系:
在对焦点于第6公分处,以F5.6拍摄,这时景深范围约在5.5~7.5厘米范围。

当光圈缩小到 F10 时,景深范围扩大到 4.5~7.5 公分范围。

当光圈缩小到 F32 时,景深范围扩大到 3~9 公分范围。

另外,光学望远倍数越大、离对焦物体越近、感光元件越大,都可以让景深范围变小,这几个算是常识的概念也一起让大家了解。 对于相机来说,光圈越大、镜头越长、感光元件越大,所代表的就是要花更多钱,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笑称浅景深为钱景深的原因。

为什么会有散景产生?
接下来要聊的就会比较复杂一点了,如果想要稍微深入了解的可以继续看下去。 感光元件上有着密密麻麻的像素,每个像素都代表画面上的一个点,例如说1200万像素的感光元件,就是感光元件上有1200万个点,由这些点接收到的颜色与亮度构成一张照片。
当所拍摄的景色,可以准确的投射在相对应的像素上时,画面的锐利度或者说是边缘线条就会非常清晰,但如果景色以晕渡的方式投射在感光元件上时,画面就会变得模糊,而这个模糊感就是所谓的散景,或是没有准焦。 举个例子来说,图中对焦准确的画面就像是左图的字体,边缘完全投映在每个像素上,但右边的字体投映在更大区域,就造成模糊感。

不过上面的说明并不是真正拍照下会产生的状况,只是举个容易了解的例子,因为实际拍照时边缘都不可能那么锐利,但因为在像素密度高到一个程度时,人眼无法分辨边缘的细微模糊,因而就有了锐利的感受。
其实物体投射在感光元件上时,真正准焦的只会有一个平面距离,其他的都不是那么准确。 前面提到即使没有那么准确,但因为模糊程度是人眼可接受范围,就会被当成准确的。 所以离对焦点外越远,就会越模糊,而人眼能接受的界线外画面,就会变成散景。 而人眼感受到清晰的范围,我们就称为景深。

那光圈越大为什么景深就越浅呢? 原因就在大光圈时,光线进入的角度越大,光锥也越钝,在对焦范围外投影在感光元件上的面积也就越大,所以越有机会变成散景; 而小光圈时光锥相对较尖,在对焦范围外投影在感光元件上的面积相对小,所感受到的锐利度就越好。

后记
浅景深是很多摄影爱好者非常喜欢的拍摄方式,但并不是一昧用浅景深拍摄的照片就是好照片,例如商品照若景深太浅,就会只看到部分清晰的画面、又或是人像,若景深太浅,对焦对到眼睛时,鼻子与耳朵都是模糊的也相当奇怪,所以要依照想要呈现的风格而定,搭配合适或有创意的构图,才能拍出属于你想法的好照片。
